当前位置: 滚动 > >正文

泸州人的“大河街”和“小河街”-全球新消息
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 时间:2023-04-07 23:08:27

文字|王木木

图片|王木木

泸州,因水而兴。


(资料图)

城市,坐落于长、沱两江的交界处。

水运的发达,码头的存在,给一座城,带来数千年的繁荣。

在泸州,江不叫江,叫河。长江和沱江,到泸州这里,变成了泸州人口中的“河”。长江,是‘大河’;沱江,被称为‘小河’(‘小河’有两层所指:第一层,在泸州城区,‘小河’特指沱江;第二层,指的是城区以外,流经泸州境内,其他的长江一级支流——包括:塘河、赤水河、永宁河、龙溪河等等,都在此之列)。

以前,渔民还没上岸之前,长、沱江边到处都是小小的打渔船;码头上、江面上,轮渡、货船随处可见;就连专门吃鱼的餐饮船,也比比皆是。

后来,随着城市的发展、环境保护的需要,江面上各式各样的船只,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,到现在,货轮——是唯一可见的留存。

或许是因为靠水吃水,自小就生长于两江畔的泸州人,对于大河、小河有着天生的依赖,骨子里,对于水,也有着莫名的亲近。

泸州人对大河、小河的这种亲近、喜欢,表现在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中——春天在河床上放风筝,夏天去河边看涨水,秋天在河边喝茶,冬天在河边喂鸟;甚至以大河、小河命名街道。

以前,在泸州城内(今天的馆驿嘴附近),有两条街。

靠近长江一侧的那条,叫作‘大河街’;靠近沱江一侧的那条,被称作‘小河街’。

曾经的小河街,早在泸州城城区建设滨江路的时候,作为拆迁区域,被拆除;小河街消失。

尚存的大河街,也许因为有城垣的存在,又或许是其他原因,一直没有动工拆迁、改造。

老街上的房屋,基本都保持了以前的样子,大部分依然是青瓦屋面加白墙。只是,很多屋子,早已经成为危房。

有的房屋,墙体风化剥落,这种用竹子篾条混合泥土而建的建筑手法,是川南民居因地取材的典型。

一道生锈的卷帘门前,停放了一辆板板车。

这种车,曾经是很多人养家糊口的工具,甚至因它衍生出一个人数庞大的职业——‘板板车夫’;随着城市的发展,到现在,这种车以及‘板板车夫’这个职业,已经快要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。

这是一家开在孝顺路的理发店,这种街边的老店,常常是老街让人怀念的,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。理发店上了年头,店里的剃头师傅和顾客,也上了岁数。

大河街仁和城垣巷子入口处,风化的墙基,是岁月流转的见证。

从小小的巷子口步入,里面,是另外一番模样,目之所及,全是浓浓的年代感。

这一片区域,除了附近的居民,人文爱好者,摄影师,偶有出没;更多时候,它隐匿于闹市,鲜为人知。

前段时间,听闻大河街这片区域改造的消息,心想着:这一片区域,在改造之后,或许又会大变样。那就赶在改造尚未开始之前,用拍摄工具,记录下一些这个城市现在的样子。

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,能用自己的镜头见证、记录这个城市的变迁,很荣幸。

每个人,对于一座城的记忆点,各有不同。

今天的城里,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。破旧的老城区,因为种种原因,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,留存在城市里,也许有碍观瞻。但老城区的老街、老建筑(历史文物),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,也是一座城市的骨血。

在无声的岁月中,人们对于它们的前世今生口口相传;一代又一代的泸州人,就在这些口口相传中,耳濡目染,最后自行在脑海中汇集成‘故乡’的模样。

老城区,是地方风土人文的浓缩、体现。倘若在保护完好的基础之上,能加以修复或改造;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,即便老旧,老城区也必定能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下,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。

比起小河街,大河街的命运显然要好一些。

不论如何,今天的大河街,已经迎来自己焕发生机的机会,期待看到它改造之后的面貌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声建筑工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