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滚动 > >正文

「吴山时评」回望东坡 岂止诗酒风流

来源:杭州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7-11 05:19:04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——苏轼主题文物展”日前在西湖博物馆开幕。从有关报道来看,展览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,以及家世、经历等等,凸显其“千古一人”的地位,而对其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政治上的作为,尤其在杭州“市长”任上的政绩,着墨似乎不多。

“杭州之有西湖,如人之有眉目。”今天我们诠释这句话,更多着眼于城市风貌、文化传承,而苏轼当年说这句话时,则是在强调西湖治理之于经济、民生的重要性。当时西湖因疏于治理,淤塞严重,大片的水面变成“葑田”,老百姓向苏轼请愿,说这样下去,再过20年,西湖恐怕就不复存在了。于是苏轼上书朝廷,力主疏浚西湖。苏轼论述西湖的“五不可废”提到“杭之为州,本江海故地,水泉咸苦……百万生聚,待此而后食”,西湖若废,“其势必自耗散”;又引白居易的话,说明西湖在灌溉上的作用:“放水溉田,每减一寸,可溉十五顷;每一伏时,可溉五十顷。若蓄泄及时,则濒河千顷,可无凶岁。”为了完成这项水利工程,苏轼不仅数次上书朝廷申请财政支持,也积极向其他地区寻求帮助,更难得的是深入一线,有时就与那些民工一起吃饭。苏轼离任后,继任者林希题湖堤曰“苏公堤”,百姓在苏公堤上为其建生祠。今天我们徜徉湖畔,看湖山如画,却不知若非这位苏公,西湖早已成桑田矣!

疏浚西湖这项传世工程,让我们领略了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风采,及其处理复杂治理事务的能力,并非仅有诗酒风流而已。史料上又显示,他颇能团结同僚,每一项民生实事的成功,都不忘在上书中提及同僚的名字,因此才能集思广益、众志成城。他当然并非水利专家,但总能从大处着眼,比如赈灾,他就能看到水利不畅、运输成本上涨,乃是导致谷价高企的根源,所以面对江南旱灾,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运河——茆山河和盐桥河。他也从不相信单靠政府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就可以平抑物价,而是总能未雨绸缪,在谷价较低时从他处收购粮食,发生灾荒时再以平价售出。

对于苏轼,后人多知其汪洋恣肆,不知其亦是兢兢业业之能臣。那时候也有日历,他将每天要做的事写在日历上,若有哪件事没有完成,他就寝食难安;他也曾因为上级财政支持分配对杭州人不公,愤而参劾同年,终于讨回公道。在经济发展上,他反对国家对重要资源的垄断,主张给商人更多空间,主张减税、免税乃至免去欠款,认为“使商贾不行,农末皆病”。

不论是在白居易还是苏东坡身上,都能看到他们的治理理念中的民本情怀,以及休养生息、无为而治的影子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之外,对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也要做好创造性继承、创造性转化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声建筑工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55 16 53 8 @qq.com